土地“基因改造” 看海盐如何借全域整治重塑乡村振兴DNA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邓雪珂 通讯员 沈 俊
一片片零散耕地正蜕变为万亩良田,一条条溪流重焕“水清岸绿”生机,一座座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海盐县通元镇这些变化,缘于土地综合整治的启动。
2020年,通元镇立足丰义、雪水港两村全域,以“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土地整治“一块地”集成改革,用好用活“优化、修复、盘活、提升”四大功能,打造出集产业空间优化、民俗风情活化、乡村风貌美化于一体的海盐乡村振兴示范区。
生态优先,绿色基底重构
良好生态是耕地永续利用的根本。
发展中,通元持续优化重塑农田基础设施,在农田整治中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理念,通过设计田园稻香节点及种植油菜花、彩色稻等景观作物,为游客提供农田观光和种植体验保留乡愁;同时依托农业科创绿谷平台,集成生物防控、绿色施肥等技术,构建“规模种植+生态养护”的绿色生产体系,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景成画”的现代农业景观。
而今,一边是稻浪翻滚的现代农场,另一边是热力十足的传统村落,中间则由“绿色”串联——顺应河湖浜塘交织密布的水乡肌理,通元在保护雪水港等传统村落山水林田房交织的自然景观格局基础上,依山而建、依河发展,通过建筑改造、河道治理、主要节点打造等,将其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乡村振兴精品村。
乡村“颜值”高了,通元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机制,构建“专业运营商+村集体+农户”三元共治体系,由专业公司运营,实施“资源价值发现—特色IP培育—全产业链运营”三阶开发模式,既推动当地文化资产溢价增值,又将绿水青山“变现”,让村民吃起“生态饭”,端上“金饭碗”。
产业跃迁,全链价值再造
昔日的矿坑与茶山变身景点,吸引木心居二期、丰义茶厂等20余个高端项目落户;村里闲置的旧厂房等老旧建筑更新改造成木心居民宿酒店,去年游客接待量达32万余人次,年营业额1200万元;联动雪水港与姜家堰古村落,打造“闲宿雅居”民宿群,构建“主客共享”的民宿生态圈……
更多生态红利正汩汩流淌,化为通元产业跃迁发展的共富暖流。“我们以和美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形成‘资源盘活+市场运营+红利反哺’的村庄运营新模式,并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复垦低效用地8.85公顷,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配套乡村记忆馆、文化礼堂等公共设施,释放土地价值。”通元镇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通元创新“智慧赋能”产业模式,构建数字化农业与主题文旅融合生态圈;借力1.1亿元社会资本形成“智慧种养—生态加工—农旅体验”全链闭环。久久为功之下,这里培育起特色产业带和集体经济新增长点,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有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山溢水乡愁带”也成了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文化解码,场景活化实践
随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深入推进,通元的“文化拼图”逐渐清晰呈现。
在这里,土地整治不仅是田埂的消弭、耕地的整合,更是一场文化的唤醒与重生:通元通过实施“遗址保护—非遗活化—文旅共生”三位一体发展路径,保护修复葛山遗址、马鞍山墓群、牌漾楼粮仓等历史遗存,留存历史记忆;以“非遗+”战略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融合灶头画、绿茶手作、米酒酿造等非遗文化,串联村庄旅游发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沿着这一发展思路,通元做好非遗项目灶头画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打造灶文化体验点和灶头画展示基地;通过湖羊文化产业园与联丰茶厂,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举办特色非遗、农耕、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形成“文物可触、乡愁可感”的活态传承体系。
文化解码,场景活化实践,让“欣赏田园风光、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成为百姓生活的新时尚”照进现实,也让该项目荣获嘉兴市“土地整治+乡村记忆保护”典型案例一等奖。
四维联动,共建共治筑基
土生万物,地载群伦。任何一种发展都始于土地,又不止于土地。
通元以“农、地、人”为核心,实现项目区内“多田套合”率提升30多个百分点;构建起“城—镇—村”三级联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秩序;形成生态环境改善与绿色经济联动机制;塑造出可复制的数字化农业与文旅融合样本;打造“主客共享、居游一体”的江南水乡居住新范式……
在“一盘棋”的谋划中,通元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价值,创新构建“规划管控—资产盘活—资本导入—收益共享”四维协同机制;建立土地整治增值收益共享模型,通过闲置农房改造民宿集群、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入,构建“政府定规则、企业出资金、村集体供资源、村民享收益”的政企村合作机制,形成“整治—增值—共富”良性循环。
可以望见,土地综合整治正成为海盐农村发展的新引擎,以生态为基底、文化为纽带、产业为引擎的集成治理模式,也正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发挥出土地的更大效应,为农村发展助力,为乡村振兴赋能。